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

中国浮法玻璃50年发展历程(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03   来源:玻璃杂志   作者:刘志海   浏览次数:533
核心提示:1971年9月,我国生产出第一块工业化的浮法玻璃,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诞生,更标志着我国老一代

1971年9月,我国生产出第一块工业化的浮法玻璃,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诞生,更标志着我国老一代玻璃人近十年的辛苦追求、勤奋努力取得了成功。我国浮法玻璃工业经历了50年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其主要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我国浮法玻璃工业运行状况

(一)综合指标情况

2020年我国浮法玻璃产能12.58亿重量箱,是1980年的968倍,产量7.96亿重量箱,是1980年产量的600倍。其浮法玻璃生产线由1980年1条增加至331条,浮玻璃熔化量由250 t/d增加至20.97万t/d,平均单窑熔化规模由250 t/d增加至634 t/d,浮法玻璃产量占平板玻璃产量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4.6%提高至84.2%,详见表1。
(2)我国浮法玻璃工业发展历程
笔者认为,我国浮法玻璃工业发展,已经历了探索及中间实验、工业性试验及技术验收、规模发展与技术提升、全面发展等四个阶段,目前发展第五个阶段即进入降碳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60-1971年),探索及中间试验阶段

我国从1960年开始,由建材研究院和上海耀华玻璃广开始探索浮法工艺。1965年由建材研究院正式开展实验室工作,经上百次小型静态单元试验和六次半连续工艺试验,对浮法工艺中关键问题进行了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探索性试验,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迈开了浮法试验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1966年至1967年,建材研究院和玻璃设计院等一起进行了连续性工艺试验,浮抛出宽200 mm的玻璃带,为中间试验奠定了基础。1968年,由株州玻璃厂、建材研究院和玻璃设计院三个单位将未竣工的球窑改造成浮法中间试验线。经两年的基建和补充单元试验,1970年建成了熔化量15 t/d的中间试验线。在中试期间,获得了表面质量好的浮法玻璃,这是我国浮法发展史中一个重大突破。期间,还试验了锡槽槽底材质、流槽安装位置、拉边机拉试验等一系列内容,为工业性试验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工艺根据。当时的国家科委、计委和经委,对浮法工艺的研究、试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在1966年试验室工作取得结果后,1967年12月,国家科委批准了浮法中间试验,投资180万元,使浮法研究能及时地进入中间试验阶段。

第二阶段 (1971-1981年),工业性试验及技术验收阶段

1971年,决定将洛阳玻璃厂压延线改建成浮法玻璃生产试验线,并于同年9月23日,成功投入运行,并在不很长的时间内拉出了质量较好、商品性的6 mm浮法玻璃,我国的浮法工艺从此进入了工业生产试验阶段。洛阳浮法近十年的试生产实践中,生产、研究设计单位密切协作,针对浮法工艺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锡槽的规模、形状、结构、材质、施工等方面作了改进;对生产3 ~12 mm玻璃逐步摸索出了比较合的工艺制度,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基本上解决了气泡、沾锡、光畸变点、雾点等质量问题。通过两次冷修,熔窑能力从1971年的熔化量80 t/d,扩大到1974年的135 t/d,1978年又扩大为250 t/d。期间,洛阳玻璃厂、秦皇岛玻璃研究所、株洲新型建材设计院、株洲玻璃厂、建材研究院、秦皇岛玻璃设计院等参加浮法科研、设计、生产,上海玻璃机械厂承担了浮法机械设备的制造工作,武汉建材学院研制了激光平面干涉仪,还有许多单位都为洛阳浮法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1981年4月,国家科委在洛玻召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国家级技术鉴定会,会议将这种工艺正式命名为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成为世界玻璃工业中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

第三阶段 (1981-1998年),规模发展与技术提升阶段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鉴定会之后,一批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1982年10月,通辽玻璃厂205 t/d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年生产能力110万重量箱;1984年9月,作为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南宁玻璃厂216 t/d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20万重量箱.

1984年5月,国家建材局科技委玻璃专业组和建材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在洛阳联合召开洛阳玻璃厂垂直引上工艺改为浮法工艺技术研讨会,会议认为,洛阳九机窑如改为烧煤浮法成功,对今后建设300 t/d左右烧煤浮法生产线具有示范性的意义。1985年洛阳玻璃厂九机垂直引上生产线进行”浮法"工艺改造工程启动,设计单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与厂方紧密合作,反复研讨,优化没计方案。该生产线于1987年12月8日正式投产,很快就实现了设计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1995年6月,我国首条"六机窑改浮法”生产线在兰州平板玻璃厂举行投产仪式。此后,在我国掀起了淘汰落后工艺、发展新工艺的高潮,先后有众多六机、九机垂直引上窑和平拉窑改造为浮法玻璃生产线。

1987年,国家计委计科11987512号《关于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基地设计任务书的批复》,同意由秦皇岛耀华玻璃总厂和秦皇岛玻璃研究院共同承担一条熔化能力40 t/d的浮法玻璃试验线。在设计中双方提出,利用耀华玻璃总广现有的170 t/d压延玻璃生产线改建为熔窑化能力210 t/d浮法玻璃试验基地。该方案1988年11月完成立项审批,于1990年9月22日点火投产。实验基地完成了“熔套耐火材料国产化并全保温"、“熔窑结构改进”、"锡槽结构改进”三项工业性试验,进行了“湿法棒磨岩粉熔化试验",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技术,其中“热反射玻璃粉未喷涂技术及设备研究"和"13~15 mm超浮法玻璃的开发”最具代表性。1992年8月,实验基地通过了国家建材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1992年8月,国家建材局在秦皇岛召开示范线前期工作会议,明确了三院一所参加该工程的设计工作,秦皇岛玻璃研究院为设计总包单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耀华设计所为分包设计单位,要求设计工作博采众长、集行业之大成。该线于1996年3月点火投产,经1997年1 ~ 10月国家建材局组织的国内设计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的浮法玻璃与合资企业生产的浮法玻璃实物质量对比测试,结果认为:耀华示范线主线生产的厚度为2.0 ~ 19.0 mm浮法玻璃,其工艺技术与装备已达到“三高”工艺设计要求。1999年8月,耀华国投浮法玻璃生产示范线通过了国家正式验收。

1983年11月,由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上海耀华玻璃厂、中国银行上海信托咨询公司、皮尔金顿国际控股公司BV和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香港)共同投资设立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玻璃中英合资企业,也是最早进入浦东的合资企业之一。1988年,首条中外合资浮法线即上海耀华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1993年11月,耀皮公司公开发行了A、B股,并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平板玻璃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1988年10月,我国第一条全电熔彩色浮法玻璃生产线(120 t/d)在昆明玻璃广正式投产,年产62万箱蓝色、茶色、灰色优质玻璃,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和技术是从英、法等国配套引进。1991年2月,该厂生产的全电熔彩色浮法玻璃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1996年11月,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400 t/d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家民营浮法玻璃生产企业。
截至1998年底,我国拥有浮法玻璃生产线61条,产能14030万重量箱,当年产量12309万重量箱。其中采用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生产线53条,其他合资浮法玻璃生产线8条。

第四阶段 (1998-2020年) ,全面发展阶段

所谓全面发展,指的是产能规模扩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产业整合重组等多方面并行发展
规模扩张

1998-2020年,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从1997年底的60条净增至2019年底的331条,产能1.36亿重量箱增长到12.04亿重量箱,尤其是2004-2014年,新建投产生产线239条,每年平均新建投产生产线21.7条,净增生产线214条,每年平均净增生产线19.5条,产能增加8.5亿重量箱,每年平均产能增加7725万重量箱
节能减排

1998年1月,随着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施行,我国浮法玻璃进入节能及清洁生产发展阶段。1997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的规定》 (计交能1997]2542号),规定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节能篇(章)”,要产品能源单耗指标要以国内先进能耗水平或参照国际先进耗水平作为设计依据。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和发布实施一系列有关的标准。

200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6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改运行[2006]2691号)要求:“十一五平板玻璃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玻璃熔窑排放的烟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要求,平板玻璃工业各项污染物按新标准达标排放”。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新项目能源消耗应低于16.5 kg标准煤/重量箱,硅质原料的选矿回收率要达到80%以上;严格环保治理措施,二氧化硫排放低
于500 mg/m3、氮氧化物排放低于700 mg/m3、颗物排放浓度低于50 mg/m3。"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 40号):“平板玻璃综合能耗由2010年17 k标/重量箱降到15 k标准/重量箱"。
 

同期,出台的标准主要包括: HJ/T 361-2007《清洁生产标准平板玻璃行业》、GB 50527-2009《平板玻璃工广节能设计规范》,GB 50559-2010《玻璃工厂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GB 21340-2008《平板玻璃单位产源消耗限标准》等,其中《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演变过程见表2。



2003年1月,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2003年9月,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7年9月10日起实施的《平板玻璃准入条件》中指出:"新建或改建平板玻璃项目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严格限制发生炉煤气为燃料。现有生产线应结合熔窑大修按照准入条件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大修时,应淘汰煤气发生炉装置,采用其他清洁能源。

目前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方面执行GB 26453-2011《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产业整合重组

在产业整合重组方面,大致可分为政策性重组、扩张性重组和业外资本介入性重组三种模式

2003年1月,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2003年9月,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7年9月10日起实施的《平板玻璃准入条件》中指出:"新建或改建平板玻璃项目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严格限制发生炉煤气为燃料。现有生产线应结合熔窑大修按照准入条件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大修时,应淘汰煤气发生炉装置,采用其他清洁能源。

目前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方面执行GB 26453-2011《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产业整合重组

在产业整合重组方面,大致可分为政策性重组、扩张性重组和业外资本介入性重组三种模式

扩张性重组主要包括增资扩股、购买资产、收购公司、收购股份、合资或联营组建子公司和公司合并等。如: 2000年6月,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与秦皇岛北方玻璃集团公司合并,2003年5月,收购沈阳星光玻璃集团。2000年8月,耀皮公司收购广东浮法玻璃有限公司(GFG)。2008年2月,埠市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把华光集团70%的股份、河南省中联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资产无偿划转给中国建材集团。2013年3月,旗滨集团自带流动资金,托管浙江玻璃的生产线,期限为6个月;2013年6月,绍兴旗滨、长兴旗滨和平湖旗滨与浙江玻璃管理人签署了《资产变卖协议书》,绍兴旗滨、长兴旗滨、平湖旗滨收购了浙江玻璃的浮法玻璃资产,交易总价款12.37亿元左右等。

业外资本介入性重组,是指业外企业以资本介入等方式对业内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行为,包括购买资产、收购公司、收购股份、合资或联营组建子公司等。如:2004年1月,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重组江苏玻璃集团为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7月,收购耀华玻璃集团70%股权。2005年7月,宁波旗滨集团有限公司并购重组原株洲玻璃厂,组建株洲旗滨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

第五阶段 (2020年-) ,降碳发展阶段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进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此,我国浮法玻璃工业发展正式进入低碳发展阶段。之前,国家曾出台国家标准GB/T32151.7-2015《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7部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
用于测算平板 (浮法) 玻璃生产企业的年碳排放量。
2021年5月,生态环保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 (环评2021145号),其中第7条明确指出: 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及玻璃行业在降碳发展中任重道远
 (待续)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